香港通识教育是什么?
“通识”,这个名称是一个舶来词,是General Studies的意译。在港英时代,一般称为“大众教育学”(The Education of the Masses)或“非专业教育”(Non-Professional Education); 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通识”取代。 虽然被赋予新的名字,但“通识”教育的内涵基本继承了过去的内容。只是到了后来,为了顺应社会变迁和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课程的设置和讲授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已。 现时,香港所有院校设立的通识课程都是必修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修读两个学期的通识课程,共四门科目——中国语文、英文、数学及通识。其中,中文和英文各占两门;在大学本科阶段,所有文科及专业需要修读至少三门通识,理工科则须修读两门,个别学科会因应需要多修一门。研究生则需要根据研究方向的培养要求选择相应的通识科目。 除了必修课外,各校也设有供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 在内容上,所有的通识课程都涉及人文社科基础理论、道德哲学、科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自主地选择和评判各种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