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硕士事件怎么回事?

商月婧商月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就今天这个热搜来看,我估摸着这哥们儿应该是工程类的研究生。 工程类研究生有个特点,那就是在本科阶段基本都是学渣中的渣。我们系里不少工程类毕业的研究生,基本上本科都是无欲无求的那种。他们读研的目的就是: “哦,原来硕士可以读3年啊!那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5年,正好8年可以毕业了,这样就能在20岁之前混到本科学历了” 这些人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理想大概也就这么点儿。 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 我认识的一个工科女博士,同样是工程本科,同样是无欲无求,最后顺利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一个普通二本高校当了老师。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现在工科的博士也不是想读就能读的。以我们系为例,每年申请读博的人大把,但最终能有几个读上呢?大概1比10吧。 而能读上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本科起点就是985、211的,并且本科成绩排名全系前列的那种。这样的人读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像这个新闻里的同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昆山杜克就读的,那么按照常理推测他的本科应该也是昆杜的。而这样一个本硕都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人,难道还不具有获得学校优待的资格吗? 为什么现在大众对于这个事件的反应如此之大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这个“待遇”二字身上。 现在国内研究生录取比例大概是3.6:1,也就是说3个人考研究生就有1个人能够被录取。但这个数字是针对所有专业来说的。有些专业的录取率要低很多。

但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属于实用性学科,这些学科的科研实力虽然很重要,但是实际应用成果的贡献率却是更高的。因此在这些实用学科领域中,为了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为了刺激对应用型科研成果的产生,为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可能会给与相应的福利待遇。 但对于基础学科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虽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贡献率更高,但是对实际的推动力却很有限。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种基础学科研究生获得高待遇的情况,想必大家也会觉得合理。毕竟人家科研做了那么多,最后就给了个名分嘛。

商祥薇商祥薇优质答主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从个人来说是一个年轻人奋斗过程中的一次挫折,但放到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这又仅仅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作为过来人(75后),我的经历与那个年轻人很相似,我1982年毕业于一所非重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工作。那个年代大学生还非常宝贵,我们那个车间4个生产主任都是本科毕业,其中一个化学工程系的,一个化工机械的,还有两个有机合成专业的。那个时候大学生就是金领了!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这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学理工科类的。那时候国家鼓励创业,很多大学生都自己单干或者合伙创业开公司去了。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 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了。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传统行业正在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同时对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学生的话我会选择去读一个名校的研究生。但是我现在的身份是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我不可能辞职去参加这个所谓的“昆山硕士事件”。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是有职业荣誉感的。 但是如果我是三十几岁的话那我一定会参加这个所谓的事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