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硕士事件怎么回事?
就今天这个热搜来看,我估摸着这哥们儿应该是工程类的研究生。 工程类研究生有个特点,那就是在本科阶段基本都是学渣中的渣。我们系里不少工程类毕业的研究生,基本上本科都是无欲无求的那种。他们读研的目的就是: “哦,原来硕士可以读3年啊!那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5年,正好8年可以毕业了,这样就能在20岁之前混到本科学历了” 这些人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理想大概也就这么点儿。 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 我认识的一个工科女博士,同样是工程本科,同样是无欲无求,最后顺利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一个普通二本高校当了老师。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现在工科的博士也不是想读就能读的。以我们系为例,每年申请读博的人大把,但最终能有几个读上呢?大概1比10吧。 而能读上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本科起点就是985、211的,并且本科成绩排名全系前列的那种。这样的人读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像这个新闻里的同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昆山杜克就读的,那么按照常理推测他的本科应该也是昆杜的。而这样一个本硕都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人,难道还不具有获得学校优待的资格吗? 为什么现在大众对于这个事件的反应如此之大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这个“待遇”二字身上。 现在国内研究生录取比例大概是3.6:1,也就是说3个人考研究生就有1个人能够被录取。但这个数字是针对所有专业来说的。有些专业的录取率要低很多。
但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属于实用性学科,这些学科的科研实力虽然很重要,但是实际应用成果的贡献率却是更高的。因此在这些实用学科领域中,为了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为了刺激对应用型科研成果的产生,为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可能会给与相应的福利待遇。 但对于基础学科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虽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贡献率更高,但是对实际的推动力却很有限。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种基础学科研究生获得高待遇的情况,想必大家也会觉得合理。毕竟人家科研做了那么多,最后就给了个名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