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包括学院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我国当前本科教育阶段实施的专业目录(2012)和研究生专业目录(2020年版)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学科内涵以外,还需要考虑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学科布局等诸多因素。在专业目录中,对于许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往往以“一级学科”冠姓命名,对于许多跨学科的、复合性的专业则常常采用“二级学科”的名字。例如:
(1)工学中的计算机类专业,基本上全是“一级学科”命名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2)工学中的建筑类,大多数是“一级学”或“二级学科”命名,但其中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却是“一级学科”的名称;
(3)农学的动物生产类,绝大多数是“一级学科”命名,但也有个别的“二级学科”,如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蛇)。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一个“级学科”可能包含好几个“二级学科”,而一个“二级学科”也可能会带有好多“三级学科”(注:目前国家并不承认三级学科)。这样看来,从“学科”到“专业”似乎是一个层层包裹的关系。然而,现实情况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实行的是“审批制”,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一级学科都能设置本科层次的专业,也不是所有的二级学科都能设置本科专业。在一个“一级学科”下面,可能存在着许多“不能设本科专业”的“二级学科”,这些“没有本科生”的“二级学科”显然无法称之为“专业”;同样,在一所学校的某一个“二级学科”可能也不会只有一个“本科专业”,而是有几个甚至很多的“本科专业”。“专业”与“学科”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专业的设立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过程,或是从“一级学科”再到“二级学科”的过程。这种“升降”属于正常的调整现象。用是否包含某个具体专业名称来认定某个“学科”或“专业”是否有历史渊源显然是不科学的。 一种称谓并不能够作为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存在的历史依据。